一九三一年,李仪祉先生曾乘小船,从济南到羊角沟海口视察一次,并对小清河航道提出整理意见九条。兹录于后,以志前人对水利事业之热诚。
一、海船港宜设于桓台闸以上、金桥闸以下之理由:(1)海船入陆逾深,则商运逾省。盖外埠之船驶入小清河,泊于羊角沟与泊于金桥闸,毫无以异,而内陆运输因之缩短四十八公里。(2)商埠距海逾远,水甘风和,草木繁茂,市政易于发达,商民适于居住。(3)土质较佳,一切建筑易于设施,泊船港池易于布置。(4)居博兴广饶数县之间,交通便利。(5)留羊角沟但作盐码头,与他项商市分立。
二、小清河船闸,自海口至济南共设四闸:(1)金桥闸新船闸,位置当在金桥闸之上约三公里处(在预备河及老清河之上游)。此闸之上水约居+12.00之高,其下水则无定,当以测验所得潮水位结果定闸之悬降,如普通潮水位能及+7.307则河底宜浚深+3.307,或+2.307,以适通航吃水三——四公尺之巨轮。金桥船闸之悬降不及五公尺。如普通潮水位只及+6.307,则河底亦须多浚深一公尺。此闸宜添设捍潮之门,以备上水放空时(修理渠道)捍御潮水,或仅用船闸上必须有之闸板。由海口至此闸命为海段。(2)安庄闸新船闸,可用旧闸址,下水面高+12.20,上水面高+18.20,悬降六公尺。本渠段亦长约四十八公里,渠底之高应为+9.70,以通行吃水一·八公尺至二公尺之渠船,其载重可至六百吨。自此以上各渠段同此。金桥、安庄二闸之渠,命为下渠段。(3)孟庄闸新闸址,可设于旧闸之下约二·八公里处,居绣江河口之上游,下水面高+18.20,上水面高+24.20,悬降亦为六公尺。各闸悬降一律,则建设及养护上方便甚多。本渠段亦约四十八公里,名之日中渠段。(4)黄台桥闸,此闸紧设于黄台铁路之下游。此闸上水,以不知黄台桥之高(此次所携小清河五柳闸至林家桥纵断面图,所用水准零点与小清河纵断面图又不一律),无以规定。渠船至此宜设终港;大渠船无须过桥,可由港池起卸于小船,以入济南商埠。但他时可由黄台桥之下,穿同深之渠,以与黄河航道设闸相通。惟黄河须先加以治导,始为可能。本渠段约长四十三公里,名之日上渠段。现小清河工程局已规定该闸下水面高为+24.20,上水面高为+27.50,悬降为3.3公尺。
三、排洪之路,可沟通绣江河与清河沟及孝妇河,俱相连贯,大部分山洪可由之以放于海段。然各闸仍须有活动坝之设备,以泄积余之水。此坝不必过大,其大小须详细估计排洪之分配而定之。白云湖、麻大湖皆备为停留山洪,储蓄渠水量之用。清水泊可治为储蓄清水,以冲洗港槽之用。各湖河皆备有进水闸,与小清河相通。上级水段与下级水段,亦另有调节水量之渠闸相连。
四、水源——中下渠段水量当无问题,以所纳河流多也。上渠段若能以绣江河之水蓄于白云湖,以供渠水,亦可敷用。至黄台桥以上,有济南诸泉接济,限制开闸(黄台桥为终港),渠船不越雷池一步,货物至此皆由驳船或铁路转运,耗水既微,亦何愁水之不足。
五、海口仍以羊角沟出去之口为宜,以海潮进出畅利也。海口之门槛沙,固须除之。以后口内河槽逐次加以整理工程,可望得良果。
六、渠船之吃水h定为2公尺,船身之宽b及长L,定为b=8公尺,L=50公尺,其载重可2×8×50×0.75=600吨。小清河固可多行拖船,而此种轮船亦不能不为之作预备也。
七、船闸——闸之宽不宜小于十公尺,闸厢之长以能容拖轮船一只,驳船二只为度。闸厢先用原有河床,以后经费充裕,改为石工,或用铁制板桩。若干年后,商务繁盛,再另开新闸,以通行千吨轮船为准。
八、黄台桥与济南城间之闸,为济南附近之所必需者,但须与全部规划相应。例如,黄台桥之闸,其上水面为+27.50,则黄台桥以上更应何处设闸坝,及悬降应为若干,可以迎刃而解。各闸若均设备,不特航运赖其利益;农田灌溉亦水有余裕。诚哉其利无穷!现小清河工程局已规定边家庄卫庄间之闸,下水面高+25.50,上水面高为+27.50,悬降为二公尺。
九、小清河与黄河连通,虽一时骤难实现,然宜作种种测量设计,以为准备。至黄河水面之涨落,津浦桥下河床之变迁,尤须长久察验,作为确切记载。
按李仪祉先生的意见,是为了节省船只过闸的时间,故主张设置悬降为六公尺的较大船闸,以减少其数目。张瑨同志根据李先生的意见,作了具体研究,认为各闸悬降颇大,闸下挖土甚多,施工困难,且各处闸坝当时需款都在四、五十万元以上,一时难得巨款。乃按照全河形势、支流情况、农田排水灌溉、全河整理工费以及施工难易、船只航行诸项,拟定五柳闸以下再设七处船闸:(1)鸭旺口闸在历城县,悬降一·九公尺;(2)张家林闸在章邱县,悬降三·三公尺;(3)韩家闸在齐东县,悬降三·三公尺;(4)安庄闸在邹平县,悬降三·三公尺;(5)王桥闸在博兴县,悬降一·九公尺;(6)金桥闸在博兴县,悬降三·八公尺;(7)羊角沟船闸在寿光县,悬降二·六公尺。设计标准,是使三千吨海轮直达羊角沟,六百吨的汽船直达黄台桥,二百吨的驳船直达济南城及北商埠。当时认为张瑨同志的计划是很切合实际的,因为改较大船闸为较小船闸,则全河挖土数量可以减少,时间与工费节省均多;且整理以后,各渠段水面与原有纵断面相去甚近,无过于提高或降低之弊,对于支流排洪通航与农田灌溉排水及船只航行,均较适宜。但在反动统治时期,虽有计划也是绝对不能实现的。
在解放以前,小清河的情况,大致如上所述。回顾了过去,还要看看现在。
自从解放以来,我省即将小清河列为十二条主要河流之一,已经作了流域规划,并拟有综合利用的方案。现将小清河上已作之航运、泄洪及其支流的蓄水方面的工程,约述如下:
有关航运者,在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年,共建了四处船闸,均以航行三百吨船为标准,其悬降自三·二至六公尺不等,可以说兼用了李仪祉先生和张瑨同志的计划。兹依次分述如下:
(1)柴庄闸,设计悬降为五公尺,在历城与章邱两县交界处,建于一九七○年。
(2)水牛韩闸,设计悬降为六公尺,在邹平县境,建于一九七○年。
(3)金家汇闸,设计悬降为三·五公尺,在桓台县马桥公社,建于一九七○年。
(4)金家桥闸,设计悬降为三·二公尺,在傅兴县境内,下距广饶石村镇约六公里余,建于一九六九年。
以上四处船闸,连同韩复榘时期所建之边庄、五柳两闸,现在均由省交通局小清河航运管理局管理。
在枯水时期,小清河水量不足灌溉及航行三百吨船只之用,故需引黄济清。自历城县北店子(在老齐河城对岸)引黄闸引水,并用抽水机提水沉沙。设计济清流量为十五秒公方,分两处入小清河:一处在栗山庄,流量为十秒公方;一处在南铺,流量为五秒公方。
通航之外,小清河还是一条泄洪要道,但河身窄狭,根本不能宣泄各支流之洪水,必有分洪道,才能免除水灾。现在已有之分洪道,是自金家汇闸以上北岸分洪,初建于一九六六年,系漫滩行洪,设计流量为七百秒公方。分洪道与小清河平行,其南堤即小清河北堤,另筑分洪北堤,当时筑堤至芦清沟为止。
一九七八年,省水利局按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将此分洪道加以扩大,第一期工程自张北公路桥以下开始至老防潮堤止,已经基本完工。自老防潮堤以下至入小清河口,尚有十公里,还没动工。张北公路以上尚有三十公里,没有动工。一九七八年工程,仍在原堤上加高培厚,并在行洪道内加挖能排二百秒公方之深槽。
这个分洪道的作用,是将孝妇河于金家汇闸以上入清。孝妇河以西的杏花沟为低水排涝河道,以倒虹涵洞穿过孝妇河,自金家汇闸以下入清。洪水时期将金家汇闸关闭,将上游来水全部引入分洪道,空出闸下河道以宣泄杏花沟及小清河南岸洼地涝水。
另在绣江河上的水沟崖建有节制闸一座,设计流量为一百二十秒公方;超过一百二十秒公方时,即将超过的水拦入白云湖滞蓄,以削减入小清河的流量。
为了蓄泄兼施,除分洪道外,在小清河各支流上还修建了一些水库,以削减支流洪峰流量,并蓄水灌溉。现在已建成者,计有:巨野河上的狼猫山、杜张两中型水库;绣江河上的垛庄、大站两中型水库;东巴漏河上的杏林中型水库;阳明河上的萌山中型水库;淄河上的太河大型水库。
每一水库及较大船闸的上游,都可以引水灌溉。各处所灌溉的亩数,由于我没掌握着材料故从略。
以上所述是一九六六年以来,我省所作的有关小清河的几项重要工程,和旧社会相比,真有天渊之别。但这是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建国三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小清河流域的工农业,已逐步形成为我省的重要基地,鱼米之乡,资源之府,但按现在已有措施看来,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这个流域的旱涝灾害问题,更不用说全面发展、充分利用,以及用现代化标准来衡量了。因此,对于小清河的治理,必须继续进行,实在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之下,在我省的党政军民积极努力之下,小清河的前途,必将随着黄河之清而大放光明。这是可以拭目以待的。
省水利局李象震同志和省水利设计院黄传鼐同志,都对此稿提了宝贵意见并改正了错误,深所铭感。
1959年9月初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10倍杠杆软件,专业炒股配资门户,创利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