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金庸创作70年,李志清水墨新展再现武侠江湖|视频
“凡有华人处,皆有人读金庸。”
1955年,金庸先生在香港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武侠文学创作生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已成为“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式的华文经典”。
李志清向十香园捐赠画作
正值金庸武侠文学创作70周年之际,7月30日,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和广州市朗声图书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象外之境——水墨金庸·李志清武侠专题画展”在十香园纪念馆(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开幕。
展览以水墨为媒,重现金庸武侠江湖的浩然之气,既是对经典的深情致敬,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香港画家李志清数十年来,醉心于为金庸小说造“象”。他早期创作的漫画《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成功打入漫画大国日本和法国。2007年他凭借漫画《孙子兵法》斩获日本首届“国际漫画赏”最高荣誉之“金赏”,成为享誉世界的华人漫画大家。
作为岭南画派传承人之一,除了学习岭南画派花鸟技法,李志清对西洋画也有系统的学习。由于深受金庸作品和中华传统典籍的影响,他对中国历代山水名画更是痴迷不已,长期浸润其中,揣摩研习,并将水墨意蕴与侠义精神融会贯通,创作了独树一帜的金庸武侠水墨画作,深受“金迷”们的喜爱。
作品:横行无忌,尺寸:140cm×35cm
据介绍,本次画展共展出李志清的绘画作品70余幅,其中根据“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所创作的两幅大型画作更是首次联对展出。展览将持续至8月10日。
作品名:灵山觅,尺寸:69cm×45cm
《水墨金庸:李志清画集(二)象外之境》画册也在活动当天正式发布。该画册是李志清沉潜十余年的心血之作。画册精选金庸武侠文学作品原著配文,使画面与文章相得益彰。画册还首次收录罕见的水墨双面画、彩墨画、油画等多种风格新作,塑造出金庸武侠人物独一无二的精神面貌与江湖风骨。
作品:飞渡群山,尺寸:70cm×45cm
专访李志清:我画出了金庸小说的“潇洒”
南方+:您的书画创作如何与金庸的武侠小说结缘?金庸先生对您的作品有什么评价?
李志清:最初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为德间书店的金庸全集画插图和封面,那时我其实还没有机会见到金庸先生,也不知道他对我的看法。直到几年之后,我们和金庸先生一起办公司,才知道他也很欣赏我的作品。他留给我的题签是:“挥潇洒彩笔,图风云人物”。他觉得我画出了他小说里的“潇洒”。
金庸先生为李志清题字
南方+:在金庸先生的作品里面,您有没有特别喜欢的题材?您的画作如何对小说进行加工?
李志清:金庸小说的题材其实是很丰富的,无论是大侠、还是小人物,我都想去创作。无论是名山大川或市井百态都有值得去描写的地方,每一处都能激发我的创作灵感,都是各有千秋。
我们最早画的是插图,是为小说去服务,没有办法加太多我们的想象空间。而这次展览叫做“象外之境”,更多就是对金庸先生的小说,甚至是对武侠世界意境的理解,已经是跳出小说的范围,去认识或表现浪漫、气派或侠士的风范,用中国水墨空灵的意境去表现。
作品:北斗七星,尺寸:45cm×70cm
南方+:岭南画派也对您的创作带来不少启发,您如何将岭南画派和武侠小说的风格相融合?
李志清:其实我最早学习书画不是学岭南画派,而是《芥子园画谱》的传统山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好有朋友认识司徒乃钟老师,他是岭南画派的嫡传,有机会跟他学习岭南画派的技巧。岭南画派和之前学的文人画很不同:文人画用的都是狼毫笔,而岭南画派画不同的对象就用不同的笔,有羊毫、有排笔、有鸡毛笔,让我大开眼界。
我跟司徒乃钟老师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革新精神对我很有影响。岭南画派任何题材都可以入画,与时代是紧扣的,也让我去思考:我们这代中国人的艺术应该怎么样呢?而我画金庸的武侠作品,也与岭南画派“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有了渊源。所以,这次在十香园的展览别具意义,让我感觉自己也属于岭南画派的一分子。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实习生 曾锐琪
股票10倍杠杆软件,专业炒股配资门户,创利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