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toutiao.com/is/pgYUPBeoR9A/
图片
国产DSY151型温压手榴弹是中国军工针对现代战场需求研发的新一代单兵攻坚武器,其设计理念和技术突破在珠海航展等国际舞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以下从技术原理、实战效能、战术创新三个维度展开深度解析:
一、颠覆性杀伤机制与材料革命
1. 三阶段爆炸原理
DSY151采用一次起爆型温压炸药,爆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无氧爆炸阶段:弹体内的铝、镁等金属粉末与氧化剂在密闭环境中剧烈反应,形成高压冲击波,可穿透1.5米厚混凝土掩体,对工事内人员造成内脏震荡伤。
无氧燃烧阶段:爆炸产生的高温(超过2500℃)引发燃料粒子持续燃烧,消耗密闭空间内的氧气,形成真空效应,导致敌方人员窒息。
图片
有氧爆燃阶段:弹体炸开后,未完全反应的燃料与外界空气混合,引发二次剧烈燃烧,形成直径5-7米的火球,对开阔地带目标造成热辐射杀伤。
这种设计使其在封闭空间(如地下工事、建筑物)中的杀伤效能比传统破片手榴弹提升3倍以上,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可绕射墙壁和拐角,实现“穿墙毁伤”。
2. 材料与工艺突破
全塑弹体:采用碳纤维增强塑料,重量仅350克,比俄制RG-60TB(600克)轻41.7%,但装药密度提高20%,爆炸当量达550-660克TNT。
环境适应性:可在-40℃至+50℃极端环境下稳定起爆,高原地区(海拔5000米)引爆成功率达99.1%,克服了传统温压武器对气压敏感的缺陷。
人机工程优化:圆柱形设计便于握持,士兵单手即可完成投掷,配合无人机投掷器(如CH817巡飞弹)可实现远程精确打击,特别适合城市战中“窗口投掷”等复杂场景。
图片
二、战术应用与战场效能
1. 核心作战场景
城市攻坚:在台海等潜在战场,岛内防御体系依赖地下掩体和钢筋混凝土工事。DSY151的温压效应可穿透1.5米厚混凝土,对隐藏其中的敌方有生力量形成致命打击。其冲击波还能破坏通风系统和电子设备,瘫痪整个掩体的作战能力。
山地清剿:在高原山地环境中,传统破片手榴弹因空气稀薄导致杀伤半径缩水,而DSY151的冲击波杀伤不受海拔影响,可有效清除洞穴、坑道内的敌人。
反装甲辅助:虽非专业反坦克武器,但其高温高压效应可瘫痪轻型装甲车(如M113)的观瞄设备和动力系统,为后续反坦克导弹攻击创造条件。
图片
2. 列装与实战验证
该型号已在解放军东南沿海部队大规模列装,重点部署于两栖合成旅和山地作战单位。在2024年某军演中,DSY151通过无人机投掷器实现“蜂群攻击”,3枚同时命中一栋三层建筑,摧毁内部所有目标,而传统破片手榴弹需12枚才能达到同等效果。
图片
三、技术对比与国际地位
1. 与俄制RG-60TB的差异
结构设计:RG-60TB采用卵形弹体,而DSY151借鉴美军“可扩展进攻型手榴弹(SOHG)”的圆柱形设计,更便于握持和串联使用。
装药创新:RG-60TB装填240克温压炸药,而DSY151通过优化配方,在相同重量下将爆炸当量提升15%,且抗低温性能更优。
图片
2. 与美军SOHG的对标
模块化潜力:SOHG通过螺纹接口组合多个装药模块,而DSY151虽未公开模块化设计,但全塑弹体预留了扩展空间,未来可通过更换引信模块实现空爆、延时引爆等功能。
成本优势:DSY151单价约12美元,仅为SOHG的1/3,更适合大规模消耗战。
图片
四、训练体系与战术革新
1. 针对性训练标准
投掷能力:立姿投掷标准为30米及格、40米优秀,优秀士兵可投至50米。因弹体重量轻,跪姿、卧姿投掷距离较传统木柄手榴弹提升10% 。
战术协同:士兵需掌握“三人小组”战术——一人投掷、一人观察、一人掩护,确保在3-4秒引信延时内完成精准打击。针对城市战,训练中特别设置“拐角投掷”科目,要求士兵利用建筑物反弹实现间接杀伤。
图片
2. 无人机协同战术
远程精确打击:CH817巡飞弹可携带3枚DSY151,通过光学导引头识别目标后俯冲攻击,误差小于0.5米。在2025年边境演习中,该组合成功摧毁模拟恐怖分子据点的通风口,实现“零伤亡”作战。
蜂群战术:15架CH817组成的机群可同时攻击多个目标,或集中打击敌方指挥所,形成“饱和式杀伤”。
五、未来发展方向
1. 智能化升级
实验阶段的电子引信模块已集成北斗定位系统,可通过编程实现空爆高度误差±0.3米,并内置敌我识别功能。士兵通过战术终端设定起爆参数后,手榴弹可在目标上方1-2米处引爆,破片覆盖范围扩大2倍。
图片
2. 二次引爆技术
最新改进型DSY151-B增加了燃烧剂与空气混合装置,首次爆炸后形成燃烧室,二次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威力提升40%,特别适合打击坑道纵深目标。
3. 无人化拓展
正在测试的DSY151-C采用微型火箭发动机,通过单兵火控系统发射后,可在空中悬停并自主搜索目标,有效射程扩展至800米,成为“会飞的温压弹”。
六、争议与挑战
重量平衡:虽较传统手榴弹轻便,但350克的重量仍对长时间作战的士兵造成负担,未来可能通过纳米材料进一步减重。
后效评估:温压爆炸的隐蔽杀伤效果(如内脏震荡)难以通过肉眼快速评估,需配套热成像仪等设备进行战场侦察。
图片
DSY151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单兵攻坚武器进入“智能温压时代”,其技术突破不仅是材料和炸药的革新,更是对现代战争形态深刻理解的体现。从珠海航展的静态展示到演训场的实战检验,这款手榴弹正在改写城市战和山地战的规则,成为中国陆军“非对称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10倍杠杆软件,专业炒股配资门户,创利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